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指出,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精神力量充盈。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之所以引发人们广泛共鸣,是因为无论是农村人,还是出生农村的城里人,都有一种眷恋故乡的情愫,忘不了故乡点点滴滴构成的农耕文明。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史,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赓续农耕文明,就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就是在留住农业文化的根脉,根深才会叶茂。
中国农耕文化博大精深、独具一格,具有持久生命力和穿透力。“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体现出生态循环和环境友好理念;间作套种、农林复合、农牧结合、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等众多传统农业技术,是古人实践和智慧的结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耕读文化弘扬家国情怀,让中国人才辈出……农耕文明光辉灿烂,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行为、思想等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强大精神支柱,值得代代相传、永久珍藏、传承发扬。
赓续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也要发展。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先后发布6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7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中国以19项位居各国之首。保护利用好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让广大青少年在参观中接受教育,种下农耕文明的种子。大力宣传、解读、传播“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让世人和外国人领略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此同时,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推动农耕文明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接续书写新时代农耕文明建设新篇章。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既要抬头看天,展望星辰大海;也要低头看地,赓续农耕文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农强农不忘本,深根固本,向阳而生,必能长出农业强国的参天大树!(杨声/文)